致家長舊函-關於教育

回首,敞 隨同學學習數年,理念仍可笑地單一-學習學習所需的一切。具體地說,是學習如何去學習。獨立思考在這裡早已不是命題,不過是實踐已久的信條。努力讓他們知道犯錯不可怕,也不去逃避自己犯了錯;知道「責罵」可能只是為加深其對錯誤的記憶的一種「表演」;知道認錯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改變。因為敞 深信,學會怎樣面對或者說是利用錯誤,是進步的根源。在這裡,無聊至如何使他們意識到成績這些事並不歸功於補習社而是其自身的努力也會被放大,獨自有一套嚴密的理論及說辭。因為,我們認為付出與回報是在體會下才有可能理解,為其將來的付出埋下伏筆。這裡的所謂教育,早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大白象,只是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

   回到正題,現在的「教育」本身是矛盾的。矛盾在於其實行及目的是相反的。因為與知識相應的學習,理應是受需求所驅動的。可惜是當今的教育卻沒有為此努力,更像總是自顧自地宣揚以為二十年後可有可無的需求而強迫你去學習。

可就算對於一個大人,你要為將來老去而積谷防饑這件事,是在你幾歲,經受多少的歷練及思考後才明白,是下了多少決心後才付諸實行?

孩童接受教育所需的覺悟可能不比於此,卻相去不遠。人生來更易只辨識自己周邊的事物。口渴才會想起水;經歷過缺水,才懂準備好多一天的水;為了易於打水,才近水而居;為了不用打水,才發明供水系統;為了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便研究淨化水源。下至生活,上至形而上,我們都是被種種需求所驅動,小孩的生活更是如此。

而即使教育,也不應被描寫得如何超脫。沒有了需求,有何可做?需求的層次會隨著思維而成長。但思維的成長並不是靠「我告訴你」而來的,反過來說,思維才是依靠需求而成長(這段很尼采)。如何去引導這些需求,才是「教」的責任。到有了需求,如何減少學習成本,才有意義(令我訥悶的,是怎麼學校和自己的角色對調了)。這些事其實大家早已知道。

學英語。在很多國家,大家都強迫小孩學英文,不過很多時英語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其實是多餘,所以大家才推崇唱歌學英語、畫畫學英語、洗碗學英語等。因大家心裡是明白的,唱歌畫畫等,是需求所在,因為,孩子做這些事的時候獲得了直接的快樂。而學英語,便是借用了這些需求。這便是為什麼「XX街英語」、「漂浮英語」有時在我口中有時是騙子,有時卻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面向的需求不一,其意義理所當然不同。

任何學習,首要解決的不是如何更好地教,而是如何創造需求(當然如何更好地教也可大書特書,但非本文重點,另表),找出其真實的應用層面。有人可能不相信說:「我們家沒有你說的什麼創造需求,孩子不又是課課滿分BlaBlaBla」嗯,這方面其實是有需求在的,只是沒察覺。想想,不就是大多數孩子對迴避避你的責罵又或獲得稱讚這種需求下所驅動的嗎(當然有時幸運如從小已對知識的渴求也是存在的)?但請小心,一般來說這種需求是消耗品,影響的是孩子對你的認知,更會影響其長遠效果,我想很多家長早已深有體會。當然這方面也有其必要之處,且下苦工可以把其影響調校至正面,簡單地說是把這些需求潛移默化至其自身需求,但又超出本文範疇,請自行細味⋯⋯

趣味是需求的一種;美是需求的一種;認同是需求的一種;甚至錯誤,是否也可以轉變成對正確的需求呢?思考每一種需求及其可能,判斷並限制什麼地方要強硬地灌輸,什麼地方需要激發他們的需求,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才至關重要。雖然現在的「教育」,反倒是不停抹殺需求,但我們大家仍可在自己能力所及之處著墨。為此我們要戰鬥,不是為否定甚麼,只是用自己的手為小孩展示更多的可能。我們要証明如果「教育」二字仍然值得保留,那麼它並不是一廂情願的施,而是創造更心甘情願的受(不是授)。這是每個人也可以做的。而敞 樂意去做這些「躲在背後的思考」及實行這些「看不見的努力」,需求是為了在年華老去時自私地自覺有資格自稱一聲:「為師。」

二零一四年九月

他他

呂先生筆

Subscribe to TechRD.in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