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 Love is function loveIs() { function isLove(date) { if (date.isInfinite) { return true } return isLove(date + 1) } const today = 0 if(isLove(today)) { console.log('I love you') return } } loveIs() // A never return recursion
culture 你習慣了快,漸漸忘記怎樣慢 放心,這裡不會很溫吞地說的人生大道理,也稱不上什麼勸戒,只想分享一下一些從真實的觀察,整納出來的點點現象。 真的,我只怕當世人都習慣了快,便再沒有人懂怎樣慢。 這不懂,不是不明白的不懂,是不知怎做的不懂。 但為什麼大家仍那麼樂此不疲? 我想很大部分原因是大家都認為懂了跑,難道不懂怎去走?這比喻道理是正確,但其本身錯了⋯⋯ 如果說從速度出發,跑確是走的進階,但因其本身便是以快作本位的一個比較,那當然能順理成章的得出其結論。 那麼在一個本位不是快,速度的事物上引用這比喻呢?我想大家也很清楚,這是不恰當的。 在資源是恆定的世界,每一個決定都是對別的決定的妥協,所以在你快我也快的情況下,大家便很容易默認一些缺失是快的成本被放棄(很不中文,請見諒,再改善)。 而這些一個個被放棄的,理所當然是來自慢(
culture 開發者該如何學習的角度看別人產品 作為一個開放者,我們該怎樣去看別人的產品? 要答這一個問題,便只能從所有軟件產品的根源說起⋯⋯ 電腦程式的本質,便是對電子活動的一層一層抽象。我們從電流的開合,數學的模擬,語言的整合,直到圖形系統,無一不是在更高的位面對低位面的一次抽象。 但即使是每天都進行著抽象活動的我們,也未必會時刻保持抽象的角度看待別人的產品。因為我們太習慣於具象的世界了。 上一次我看見的開發者集體跳崖事件,便是material design出現時。 抽象是一層一層地向上的,我們繼續談Material Design。 遊戲開始,請簡短說出什麼是Material Design。 3 2 1 ⋯⋯ 好了,對於你來說什麼是Material Design呢? 是卡片、圓角?陰影、過渡?
culture My influencer is 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 I've just finished my Linkedin profile, and I received an advice from Linkedin. It told me to follow a woman I've never heard as my influencer says this will help me expose myself
culture Why Apple? Warn This post is not intend to argue any programming language. Barely related, it would be human language. Before you continue to read, I should warn you first. The following context may require
culture 你 老 師 不明白,不明白那些數學老師是怎麼想的,竟然會被學生問至啞口無言,什至失去理智以權力解決問題。 為什麼,為什麼在學生挑戰你學數學有什麼用時,每每只懂得逃避或者轉移焦點作獲取成績這類導人說出I don't give it a fxxk 的導向? 學數學的"作用"不是很大嗎? 數學教你的,是如何面對一個看完題目已想詛咒出題者的問題時,將一個貌似對自己能力無解的大問題時,保持冷靜,保持思考解決方法,分析,分拆成一個個自己有能力處理的小問題的技巧。 這正正是一套如何在這個不知所謂的社會正確地生存下去所必備的能力。何況這更是一個相對具體而有效的訓練方法啊!但是,在你的學習生涯中,有多少個"老師"嘗試過讓學生有機會去"知道"這點?卻在學生"
culture 書單紙 書讀唔多,只講最正: Programming: The Swift Programming Language 1,2,2.2 Objective-C Programming Language 2.0 Edition Seven Programming Language in Seven Week Think functional Functional Programming with Swift C程序設計 三十日自制操作系統 Code Code
culture 起角 你吹起號角,我們起程,成了一支無聲的軍隊。 面前有人倒下,我們仍沒發聲,繼續筆直向前。 腳下冷暖交接,平原漸作小丘,除腳步聲外只有號角聲。 我們繼續向前,號角越吹越響,最後,只剩下獨奏。 Original post from my previous site: http://povoq.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html